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脉动
在青岛,这种脉动
不仅来自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
更来自于它百年来
所吸引、滋养的那些文化灵魂
若你想读懂青岛的文化底色
不妨沿着大学路漫步,在福山路转角
与一段属于青岛的往事悄然相遇
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宁静的文化氛围,成为众多文人学者的栖居之地。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等相继来到青岛,或执教于大学学堂,或在此专心著述。
沈从文就是在这段时期应杨振声之邀来到青岛。他在《从文自传》中写道:“在青岛的两年间,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这座城市给予他的不仅是创作的宁静,更是一种文化的滋养。也正是在青岛,他完成了《从文自传》《月下小景》等重要作品,《边城》的构思也在此期间孕育成熟。
沈从文笔下不只有湘西的河,也有青岛的海。
展开剩余60%他常常沿着海边散步,看渔民拉网、听小贩叫卖、观察穿学生装的青年并肩坐在礁石上谈论未来。他写青岛的春:“樱花如霰,连空气也像是被海水洗过的”;他也写青岛的秋:“天特别高,云特别白,太阳特别亮”。
但他不止于风物。他写青岛的人——那些沉默的捕鱼人、送信的邮差、大学里穷却骄傲的学生、巷口卖豆浆的老伯……他用平实而深情的文字,为30年代的青岛留下了鲜活的人文记录。
与此同时,青岛也以它的海韵山色滋润着沈从文的文思。
许多人说,青岛治愈了沈从文。不只是因为这里的风景,更因为这里的人情与寂静。他在这座城里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念,塑造了自己的创作心境。这种人与城的互动,构成了青岛文化生态的重要一环——城市为文化人提供创作灵感,文化人用作品为城市增添文化厚度。
坐落在百花苑的沈从文塑像
沈从文在青岛的创作生涯,是文化人与这座城市相互成就的典型例证。
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不仅在于它拥有怎样的风景,更在于它曾经吸引过怎样的人,以及这些人留下了怎样的故事。沈从文与青岛的相遇,便成就了这座城市文化长卷中的一页,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光。
发布于:山东省融丰配资,券商配资,浙江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