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是成都城市规划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生花妙笔,肩负不同使命,于不同时期诞生,一路拓展而来,如今的三大新区各有各的精彩,也不可避免地都遭遇着“成长的烦恼”。
成都高新区表现如何?全国第8的含金量。
成都高新区是成都现今的门面,是成都争夺“中国第五城”最硬核的底牌,当文化给了青羊,消费给了锦江,高新区就是成都扎扎实实的金融、科研、产业中心,高新区的高度决定了成都市的高度,很多时候,是高新区代表着成都在各个产业细分赛道与其他城市一较高下,且胜多负少。
30多年来,顶层设计的工作报告14次提及国家高新区,充分体现了其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拥有国家高新区的城市无不视之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
这一点,成都高新区从不让人失望。
2024年,成都高新区贡献了四川省1/2的外贸进出口总额、1/4的上市企业、1/4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的税收收入、1/18的经济总量……这样的成绩,远超不少中型城市,乃至可以和部分弱省会城市媲美。
但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前50名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八,还有上升空间,在成都高新区之前,是中关村、深圳高新、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等资深巨头,是西安高新、武汉东湖和杭州高新等强力竞争对手,成都高新区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成都高新区长期保持强势狂飙的负效果,使不少人难免吐槽,高新区的快节奏实在是很不“成都”。而且,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高新区暗疾丛生,比如,工业用地不足需要精打细算,人口爆表需要强行外溢……这般甜蜜的烦恼,真希望有其他城区来帮高新区分担一把。这些年来,与双流、锦江等区县共建重点产业园区,既是高新区强大产业实力的溢出,也是为了应对存量用地不足的尴尬,看似闪转腾挪、潇洒无比,实则步步掣肘、殚精竭虑。
为了更好的消弭“空间饱和”问题,与高新区地理位置和关系都交错的天府新区会是很好的分担对象么?
天府新区,复刻一个超大豪华版的高新区?
2014年获批的天府新区级别够高,期望值够大,既饱含对标重庆两江新区的意味,也有像“浦东奇迹”“滨海速度”那般复制一个样板的野望。
事实上,天府新区足够努力,十余年时光,从郊野之地发展为资格的“天府公园城市”样板——但是吧,天府新区的人总是填不满,不光人填不满,企业和产业也填不满。
擎着成都“城市新中心”的大旗,每一步都堪称四川大手笔、西南顶格,天府新区很好的演绎了从农田到现代化新城的蜕变,也真的很努力地想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主城区的通勤压力、满足产业布局优化需求。
但当众多城市靠着土地财政就能过舒服日子的时代骤然停止,豪横如成都,也没有余粮继续对天府新区大把扶持,成都回归主城的说法并不可靠,也没有官方背书,但天府新区“不是失宠却比失宠还糟糕”的实际境遇,让其步履蹒跚。
曾经,天府新区面向未来的底气也是成都剑指未来的底气,西边有都江堰水源地,北边是耕地红线,东边因为龙泉山地形限制(有点地方后面也给了东部新区),天府新区就是搞大型发展的最优选,成都的城市化进程原本计划,有大量的人口可以迅速填满这块理想的就业、创新高地。
然而现实却是,买地自建的国企央企总部空置较多,互联网巨头少有搬至,私企进驻意愿不强。等天府新区回过神来,察觉发展必须有足够的中低端产业和普通收入群体来支撑才行,都2025年了,还看不到太多这个趋势加速的可能性。
最直观的数据是人口,离开人口说发展在哪都是空谈,天府新区照抄高新区的作业没问题,但最重要的参照数据人口变不出来,天府新区全域实际常住人口是多少?天府新区直管区、非直管区常住人口是多少?统计口径不一,数据就很尴尬。
对了,此处的天府新区更多指代成都直管区,一些专属天府新区的荣誉就此飞走,其年度GDP也不是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5位的4500亿,而是只有800亿。
现在的天府新区,有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所差的正是加快成果规模化、体系化转化,这一点上,空有大量土地资源的天府新区本身是嗷嗷待哺状态。
多少带一丝虚胖的天府新区,已经足够精装、不缺荣誉,现在要做的是,抛开此前过于宏伟的规划,踏踏实实地把已经落定的战略占位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好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那几年,借势高新区向南,天府新区的框架已经搭好,部分规划已经显现,后续发展靠着惯性也能推动,等待地标建设完成和人口的慢慢导入,甚至还有余力对原有规划微调更新。
东部新区,成都工业的希望?
2020年才挂牌设立的成都东部新区虽然是小字辈,但关注度一点也不少。
因为在不少人看来,未来成都想在工业上持续发力,确实需要倚重东部新区。
有很多成都人至今都没去过东部新区,坐地铁也是匆匆而过,其实成都东部新区左拥天府国际机场,右靠成渝发展主轴,高铁、地铁、高速路四通八达,想要在成都发展,就必然绕不开。
官方的定性彰显了对成都东部新区的巨大期望,连续三年荣登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城市新区“五新”潜力50强榜首,使成都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在突破“大城市病”瓶颈的同时,打开了面向未来的永续发展新空间,而且,惯常城市新区发展所易出现的功能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等问题,在东部新区都看不到。
一个更硬核的数据是,今年一季度成都东部新区用电量同比增长19.18%,增幅位列成都市各区市县第一。
烦恼依然出在人口和产业方面,天府新区需要更多的产业引入,不是总部企业,而是大量小微企业、民企,成都东部新区也不遑多让,现有的制造业企业填不满现在的新区大盘,而且,至今还有不少企业高管在东部新区上班,下班就往城里跑。如果成都每年流入十万人以上,填满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就只是小小的时间问题,但2024年成都流入仅7万多人,已经滑出了年年涌入10万人的黄金期,这点人口可分不了多少在东部新区头上。
拥有土地资源这一核心竞争优势的东部新区,有充足的环境容量和产业承载优势,且高度重视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创新驱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对西南地区的人才和企业来说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只要不差于重庆就能吸到人。
人人都知道,成都的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县市新城彼此的割裂感蛮重,这不是三大新区该背负的锅,但三大新区确实还未沾染足够的成都气质。
城市愿景的重塑,表面上看是城市规划,背后其实是利益分配。作为引领成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的关键增长极,三大新区分别想要重演从价值洼地到珠穆朗玛的奇迹,而成都却没有足够的人口、资金和产业资源来支撑,如何取舍和微操考验发展智慧。只希望,已经步入成熟期的成都高新区,带着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将“互补共生”贯彻到底,构成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黄金三角”,共同照亮成都的未来。
融丰配资,券商配资,浙江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