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霍去病竟成罪人?汉武帝的功绩,藏着多少猫腻!
要说咱们历史上哪位皇帝名气最大,汉武帝刘彻绝对能排进前三。一说起他,就是“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什么“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怪就怪在,现在有些声音,尤其是像吕思勉老先生这样的史学大家,偏偏要唱反调,说汉武帝这仗打得不对,卫青、霍去病也算不上什么真本事。
这话一出,很多人可就不乐意了。卫青霍去病,那可是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民族英雄,怎么就没本事了?您先别急着反驳,咱们坐下来,沏杯茶,慢慢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
吕先生的观点其实挺尖锐,他直指汉武DE用人的一大毛病——就爱用自家人。卫青是自己老婆的弟弟,霍去病是自己老婆的外甥,这裙带关系,搁现在妥妥的要上头条。当然,用亲戚不一定就没本事,可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代价上。
书上记着,漠北那一仗打下来,汉朝的战马,前前后后损失了超过十万匹。十万匹战马是个什么概念?在那个年代,战马就是战略武器,是骑兵部队的命根子,重要性不亚于今天的坦克和战斗机。中原地区产马不多,好马更是稀缺资源,培养一匹合格的战马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么一下子,汉朝的机动部队差不多就给打残了,好些年都缓不过劲来,想再主动出击都凑不齐马匹。
这笔账,你说该算在谁头上?卫青、霍去病是执行者,他们听的是皇帝的命令。真正拍板的,还是那位坐在长安城里,意气风发的汉武帝。
说起来,汉武帝这人,运气是真的好。他爹汉景帝,他爷爷汉文帝,搞了个“文景之治”,几十年没打什么大仗,省吃俭用,给他攒下了一份天大的家业。那会儿的汉朝有多富?史书上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啥意思?国库里的钱太多,串钱的绳子都烂了,数都数不清;粮仓里的粮食一层压一层,多得只能堆在外面,最后都发霉烂掉了。
汉武帝一上台,面对的就是这么个金山银山。年轻气盛的皇帝,手里又有钱又有粮,腰杆子自然就硬了。匈奴不是天天在边境上骚扰吗?以前是没钱打,只能送女人送财宝,搞什么“和亲”。现在咱不忍了,打!必须往死里打!
这一打,就是几十年。仗打起来是痛快,可花钱也跟流水似的。文景之治攒下的那点家底,很快就见了底。钱不够了怎么办?汉武帝脑子活,他重用了一个叫桑弘羊的理财专家。
桑弘羊搞的那些政策,说白了就是国家下场做生意,搞垄断。盐、铁、酒,这些老百姓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全由国家专卖。这么一来,钱是哗哗地流进了国库,可老百姓的日子就苦了。本来几文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要花几十文,财富就这么被悄无声息地搜刮走了。
更狠的还在后头。为了进一步刮钱,汉武D又搞了个“告缗令”。就是鼓励老百姓互相举报,谁家要是隐瞒财产,不按规定交税,一旦被举报查实,家产一半归国家,一半归举报人。这招一出,社会风气立马就坏了。邻里之间互相猜忌,亲戚朋友反目成仇,多少中产之家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街上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
这么折腾下来,代价有多大?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全国人口减少了差不多一半。在古代,人口就是国力最直接的体现。这么一看,汉武帝的“丰功伟绩”,是不是显得有些“血淋淋”?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对匈奴的胜利,确实打出了大汉的威风,拓展了疆土,奠定了后来几百年的格局。可换个角度想,就凭当时汉朝那雄厚的国力,换个稍微有点脑子的皇帝,难道就打不赢匈奴吗?恐怕也能,只是可能不会像汉武帝这么“不计成本”。
再说回用人。汉武帝的运气,主要就体现在他碰上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军事天才。虽然是亲戚,但人家的确能打。可当这两颗将星陨落之后,汉武帝的识人短板就彻底暴露了。
他又提拔了一个亲戚,就是他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这位“贰师将军”可就差远了。为了给皇帝搞几匹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李广利两次出征,前后动用十几万大军,结果呢?去的时候浩浩荡荡,回来的时候十不存一,损兵折将无数,差点把家底赔光。最后,这位将军在跟匈奴打仗的时候,兵败投降了。你看,同样是任人唯亲,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到了晚年,汉武帝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大汉王朝被他折腾得民怨沸腾,各地起义不断,眼瞅着就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好在他及时醒悟了,下了一道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宣布停止对外战争,与民休息。正是这一脚急刹车,才把大汉王朝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不然,他这“千古一帝”的名声,恐怕就要变成“亡国之君”了。
所以你看,历史人物从来都不是一张简单的脸谱。汉武帝这个人,你说他伟大吧,确实伟大,他的功绩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可你说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那也是事实。他就像一个顶级的赌徒,拿着祖辈留下的全部家当,上了一场世纪豪赌。他赌赢了,赢回了国家的尊严和广袤的土地,但代价是输掉了整整一代人的幸福和安宁。这种评价,或许才更接近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汉武帝。
融丰配资,券商配资,浙江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